细心的家长有时会发现孩子的舌背上突然出现了大小不一、形状不同的火红色斑块,其周围呈白色,像着了色的地图,孩子是得了什么“怪病”吗?其实这不是什么怪病,是宝宝出现了“地图舌”!
一、什么是地图舌?
不少人都知道地图,但是却很少知道“地图舌”是什么。所谓“地图舌”,又称之为“花剥苔”,是舌上部分舌苔缺损脱落,使剥脱处的舌质显露,形似地图,故而得名。
小儿脏腑娇嫩,易受外邪侵袭,伤及胃气、损耗津液之机会很多。故而地图舌的发生较成人多见,常因饮食喂养不当及邪热侵入而致病。
据统计儿童中地图舌的发生率约为4%~6%,一般疾病时剥脱面积扩大,好转向愈时缩小。现代研究证实,舌苔的剥脱是舌丝状乳头萎缩使舌质显露造成,如果萎缩严重,乳头之间的间隙消失,存留不住形成舌苔的物质,则舌面表现光滑,舌上完全无苔。
二、地图舌的病因病机
小儿脾常不足,而生长发育较快,对水谷精微的要求相对迫切,胃气常相对不足,一旦遭受外感,或者内伤积滞,更易伤及胃气。
同时,小儿为纯阳之体,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,感受外邪或内伤积滞易从阳化热,煎灼津液而为地图舌。
中医认为,剥脱苔是胃津伤的表现
小儿典型的剥脱苔有两种
一种是厚腻苔剥脱,其剥脱部位不定,没有剥落的地方舌苔明显厚腻。形状不一,多在舌面周边,很少在舌中心,舌质多红,多伴有腹热腹胀、手足心热、口渴欲饮、睡中头额汗出、面颊红赤,这多是食积久郁化热灼伤胃津的表现。
应予消积清热、养阴生津,药用如焦山楂、槟榔、莱菔子、连翘、麦冬、玉竹等,这些药需要配合使用,才能达到消积清热、养阴生津的功效,最好在专业的中医大夫指导下使用。
另一种是薄白苔剥脱,其剥脱部位多在中心,没有剥落的地方白薄。形状固定,多为圆形,舌质多淡,伴有面黄肌瘦,粪便稀溏,进食则便,食少便多等症状。这大多是脾气本虚又伤胃津的表现。
应以健脾补气,养阴生津为原则,药用如党参、炒白术、山药、陈皮、炒扁豆、天冬、麦冬、玉竹等。这些药也需要配合使用,才能达到应有的功效。
小儿地图舌是脾胃功能受损、气血津液失常的表现之一,日久可见厌食、疳积等证,应加以重视。
三、如何护理“地图舌”?
(一)穴位推拿
小儿推拿治疗地图舌思路是:以滋阴、健脾、益气为治疗大法。
一般取穴:补脾经、揉板门、清胃经、补肾经、揉二马、揉中脘、顺摩腹、按揉脾胃腧、按揉足三里、揉三阴交、揉涌泉。具体建议根据孩子实际情况,辩证取穴。
(二)饮食调理
对于脾胃阴虚的孩子,应该多吃一些具有养阴生津的食物,如小米、麦粉及各种杂粮和豆类及豆制品。
家长要注意喂养方式和孩子的饮食结构,孩子每天饮食应以主食(米饭面条)为主,其次多吃些蔬菜杂粮,肉蛋奶等高蛋白饮食的摄入比例不能太高,肉类中要特别忌牛羊肉这种高热量食物。
对于脾胃气虚的孩子,应吃一些能够健脾益气的食品,如粳米、薏米、山药、扁豆、莲子、大枣,即能健脾益气,又能和胃。
这些食品可以做成粥服用,一方面小儿服用方便,容易接受。另一方面可以温养脾胃,健脾益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