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困惑:为什么已经上了幼小衔接却完全没有成效?
我们过去常常会说,要赢在起跑线上。可是起跑线究竟在哪里呢?
很多小孩子在幼儿园阶段,已经在父母的陪伴下,完成了小学一年级甚至二年级的各科知识,可是在小学生活真正开启,却发现孩子依旧无所事时,不像自己想象中那般美好;
而有些父母则在亲自辅导孩子的过程中,因为方法的不得当,引发了孩子的逃避心理,欲速却不达。
父母这么努力,孩子却依旧不优秀,问题在哪里?
事实上,父母需要先判断,孩子的幼小衔接,究竟在衔接什么?是小学的学业知识,还是小学的课堂规则?用“抢跑”的步伐,在后面助推孩子,以牺牲孩子的游戏时间和休息时间进行紧锣密鼓的学习,这种是非常短视的做法,对孩子的发展完全没有益处。
幼小衔接,之所以叫做“衔接”,往往是一个阶段连接一个阶段,上阶段是下阶段的基础,下阶段是上阶段的延伸,这是一个循序渐渐的过程,与孩子的成长发育息息相关。
因此,上了幼小衔接,在小学依旧不优秀的原因不过如此:
1、让孩子提前学小学的知识,而不是在提升孩子的学习品质。
知识的习得,是一种教授的过程,有人教,有人学,达成一种知识的传承和延续。这种过程往往是没有太多的延展性,就像鸟妈妈在哺育雏鸟,只需要把小虫子抓过来放进小鸟的嘴巴里,小鸟吃了虫子,得到营养,从而长大。
而学习品质,则是通过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,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、持续性。好的学习品质,能够让孩子正向的、积极的发展。
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,学习品质就是“渔”,而知识则是“鱼”,分清了这两者的关系,才能更好的辅导孩子。
2、让孩子熟悉、配合小学的课堂规则,却忽略孩子自身的发展轨迹
孩子了解课堂规则是非常有必要的,但是每个学校都会有自己的一套课堂规则,我们在没有深入到学校之前,是没有办法完全和学校的要求达成一致的。
与其这样,不如让孩子根据自身的发展轨迹,做好自己,一个懂规矩、有礼貌的自己。
比如上课举手回答问题,是一个课堂规则,同时也是一种规矩和礼貌,是对老师尊重的表现。因此当孩子知道遇到问题需要提问的时候,要提前征得别人的同意,这样他自然而然就明白上课回答问题或有其他需求,要先举手示意老师。
这就是规矩和礼貌,而不仅仅是课堂规则。
至于什么时候写作业、如何交作业,这是课堂规则,留给老师具体安排和布置。而如何和同学和睦相处,如何更好的表现自己,就是为人处世的规则,也是做好自己的规则。
因此对于幼升小的孩子,单纯的学习知识,不如在生活中探索和学习。
例如,时间的概念,从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开始,早晨几点钟上学,晚上几点回家等等;
数字的概念,从孩子的身高学会尺度的衡量标准,从孩子的体重学会重量的衡量标准;从购物的过程中,通过钱的数字,了解到价格、价值、以及算术等等;
外出旅行,从不同的交通工具,了解不同的速度,从而有了时间与速度的关系……
这些都会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,提升孩子的知识储备。
幼升小,是一个过程,也是一种实战锻炼。但愿我们的孩子可以勇敢的迈出人生这一步,赢得新的开始;也祝福我们的父母能够如愿以偿,早日放下焦虑,放松心态陪伴孩子一路成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