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孕妇网 > 备孕 > 孕前准备 > 正文

小儿咽峡炎最早期_小孩疱疹性咽峡炎症状

导读: 疱疹性咽峡炎其实,疱疹性咽峡炎好发于夏季,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,为儿童时期常见病、高发病。 病因: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引起,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。 症状:起病急,初期发现宝宝咽部红肿,口

 疱疹性咽峡炎

其实,疱疹性咽峡炎好发于夏季,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,为儿童时期常见病、高发病。

 

病因: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引起,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。

 

症状:起病急,初期发现宝宝咽部红肿,口腔内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疱疹,疱疹周围有红晕,1-2日后可形成溃疡,由此引起吞咽难受、进食哭闹、不愿进食等症,病情加重时伴发高热、呕吐、惊厥、精神不振。

 

易感人群:6个月-5岁儿童

 

传播途径:以粪-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,也可通过被唾液、疱疹液污染的食具、玩具、毛巾等传播,传播速度快,传染性强,呈散发性或流行性。

 

一般情况下,疱疹性咽峡炎潜伏期为3-5天,在此期间,宝宝不会出现任何不适症状,1-2天后,宝宝食欲会下降,吃不下饭,这是发病的早期讯号,妈妈要及时发现,如宝宝突发高烧38-40℃,上颚粘膜出现水疱,就要密切留意宝宝情况,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哦。

 

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区别

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症状较为相似,很多妈妈都会把它们混淆。妈网百科支招给妈妈们,让妈妈们更易辨别,以下是两者的区别:

 

区别1:病原体不同

 

两者均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,但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,而手足口病最常见的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16型病毒和71型肠道病毒。

 

区别2:疱疹位置不同

 

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只有口腔内有疱疹,如口腔咽腭部位、悬雍垂的黏膜上,而手足口病患儿口腔、手、足、臀、膝关节、肘关节等部位都可出现疱疹,且手足口病部分患儿口腔没有疱疹,仅手足出现皮疹。

 

区别3:严重程度不同

 

疱疹性咽峡炎极少出现重症患儿,而手足口病部分患儿会并发心肌炎、脑炎、肺水肿等重症,严重时个别患儿甚至会死亡。

 

疱疹性咽峡炎怎么治疗

夏季正值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期,如果宝宝不幸中招,妈妈需精心护理,以减轻宝宝的痛苦,护理可从发热和咽痛两大症状入手。

 

针对发热,就要进行降温,分为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。

 

物理降温:

 

宝宝体温超过37℃,用热毛巾擦拭宝宝大动脉附近的颈部、腹股沟、肘窝、后背等,通过水分挥发带走宝宝体内多余的热量。擦浴时,可以稍微用点力,增加出汗的速度,但不要伤到宝宝。

 

药物退热:

 

宝宝发烧超过38℃,建议用药物退热,因为宝宝长时间高烧脑部易受到损害,所以应适时根据医生指导,给宝宝服用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。如果一种药物退热效果欠佳,可交替使用,注意用药间隔时间不低于4小时,且用药总量一定要合理。

 

针对咽痛,不仅要调整饮食,还要做好口腔护理。

 

饮食调整:

 

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,比如稀粥、米汤、米糊等,切忌干硬、煎炸、油腻的食物。

 

口腔护理:

 

清晨用淡盐水漱口或少量多次饮水,冲刷口腔内病毒及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。

 

药物处理:

 

如果口腔有溃疡,用喉康散喷溃疡处或者用康复新液含漱,以消炎、修复溃疡面、缓解疼痛。

 

怎样预防疱疹性咽峡炎

疱疹性咽峡炎会让宝宝“受罪”,甚至造成宝宝持续高烧,口腔溃疡难以进食,所以,做好预防是关键。目前暂没有特效药能够预防这种病症,但牢记5个小tips却能收到不错的预防效果:

 

tips1.避免去人多的地方

 

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强,为避免宝宝染病,尽量少带宝宝到人群密集、空气不流通的场所,如幼儿园有小朋友患病,让宝宝少与TA接触。

 

tips2.定期清洗宝宝用品

宝宝常用的餐具、水杯、毛巾如沾了患儿的唾液,使用后容易感染疾病,因此妈妈应定期对宝宝用品进行清洗消毒,减少感染机会。

 

tips3.注意口腔卫生

 

年龄较小的宝宝自己不会刷牙,口腔中容易有细菌滋生,妈妈应每日帮宝宝刷牙,护理好宝宝的口腔。

 

tips4.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

 

让宝宝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,饭后记得喝水,少吃煎炸油腻的零食,少吃刺激性强的食物,规律饮食。

 

tips5.提高身体免疫力

 

让宝宝多到户外运动,参加体育锻炼,增强自身免疫力及抗病能力,同时避免感冒,减少患病机率。

本文链接: http://www.mmes.cn/beiyun/zb/12929.html
本文内容知识部分来源于网络,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相关文章